$k$近邻算法
$k$近邻法是一种基本分类与回归方法。以分类为例,$k$近邻的输入为实例的特征向量,对应于特征空间的点;输出为实例的类别,可以取多类。
$k$近邻算法思想:给定一个训练数据集,对新的输入实例,在训练数据集中找到与该实例最邻近的$k$个实例,这$k$个实例的多数属于某个类,就把该输入实例分为这个类。
算法:$k$近邻算法
输入:训练数据集$T=\left\{\left(x_{1}, y_{1}\right),\left(x_{2}, y_{2}\right), \cdots,\left(x_{N}, y_{N}\right)\right\}$,其中$x_{i} \in \mathcal{X}=\mathbf{R}^{n}$为实例的特征向量,$y_{i} \in \mathcal{Y}=\{c_1,c_2,\dots,c_K\}$为实例的类别,$ i=1,2, \cdots, N$;实例特征向量$x$。
输出:实例$x$所属的类$y$。
(1)根据给定的距离度量,在训练集中找出与$x$最邻近的$k$个点,涵盖着$k$个点的$x$的邻域记作$N_k(x)$;
(2)在$N_k(x)$中根据分类决策规则(如多数表决)决定$x$的类别$y$:
式中,$I$为指示函数,即当$y_i=c_j$时$I$为1,否则$I$为0。
$k$近邻法的特殊情况是$k=1$的情形,称为最近邻算法。对于输入的实例点(特征向量)$x$,最近邻法将训练数据集中与$x$最邻近点的类作为$x$的类。$k$近邻没有显示的学习过程。
$k$近邻模型
模型
当训练集、距离度量、$k$值及分类决策规则确定后,对于任何一个新的输入实例,它所属的类唯一地确定,这相当于根据上述要素将特征空间划分为一些子空间,确定子空间里的每个点所属的类。
特征空间中,对每一个训练实例点$x_i$,距离该点比其他点更近的所有点组成一个区域,叫作单元。每个训练实例点拥有一个单元,所有训练实例点的单元构成对特征空间的一个划分。
距离度量
特征空间中两个实例点的距离是两个实例点相似程度的反映。一般使用的是欧式距离,也可以是更一般的$L_p$距离。
设特征空间$\mathcal{X}$是$n$维实数向量空间$\mathbf{R}^n$,$x_{i}, x_{j} \in \mathcal{X}, \quad x_{i}=\left(x_{i}^{(1)}, x_{i}^{(2)}, \cdots, x_{i}^{(n)}\right)^{\mathrm{T}}, \quad x_{j}=\left(x_{j}^{(1)}, x_{j}^{(2)}, \cdots, x_{j}^{(n)}\right)^{\mathrm{T}}$,$x_i, x_j$的$L_p$距离定义为:
当$p=2$时,称为欧式距离;当$p=1$时,称为曼哈顿距离。
$k$值的选择
$k$值的选择会对$k$近邻法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。
(1)较小的$k$值:相当于用较小的邻域中的训练实例进行预测。”学习”的近似误差会减小,只有与输入实例较近的(相似的)训练实例才会对预测结果起作用。但缺点是”学习”的估计误差会增大,预测结果会对近邻的实例点非常敏感。如果邻近的实例点恰巧是噪声,预测就会出错。$k$值的减小意味着整体模型变得复杂,容易发生过拟合。
(2)较大的$k$值:相当于用较大邻域中的训练实例进行预测。其优点是可以减少学习的估计误差。但缺点是学习的近似误差会增大。这时与输入实例较远的(不相似的)训练实例也会对预测起作用,使预测发生错误。$k$值的增大意味着整体的模型变得简单。
如果$k=N$,那么无论输入实例是什么,都将简单地预测它属于在训练实例中最多的类,这时,模型过于简单,完全忽略训练实例中的大量有用信息,是不可取的的。
在实际应用中,$k$值一般取一个比较小的数值,通常可以采用交叉验证来选取最优的$k$值。
分类决策规则
$k$近邻法中的分类决策规则往往是多数表决,即由输入实例的$k$个邻近的训练实例中的多数类决定输入实例的类。
多数表决规则:如果分类的损失函数为0-1损失函数,分类函数为
那么误分类的概率是
对给定的实例$x \in \mathcal{X}$,其最近邻的$k$个训练实例点构成集合$N_k(x)$。如果涵盖$N_k(x)$的区域的类别是$c_j$,那么误分类率是
要使误分类率最小即经验风险最小,就要使$ \sum_{x_{i} \in N_{k}(x)} I\left(y_{i}=c_{j}\right)$最大,所以多数表决规则等价于经验风险最小化。
$k$近邻法的实现:$kd$树
实现$k$近邻法时,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对训练数据进行快速$k$近邻搜索。
$k$近邻法最简单的实现方法是线性扫描,这时要计算输入实例与每一个训练实例的距离,当训练集很大时,计算非常耗时,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。
为了提高$k$近邻搜索的效率,考虑使用特殊的结构存储训练数据,以减少计算距离的次数,如$kd$树方法。
构造$kd$树
$kd$树是一种对$k$维空间中的实例点进行存储以便对其进行快速检索的树形数据结构。$kd$树是二叉树,表示对$k$维空间的一个划分(partition)。构造$kd$树相当于不断地用垂直于坐标轴的超平面将$k$维空间切分,构成一系列的$k$维超矩形区域。$kd$树的每个结点对应于一个$k$维超矩形区域.
构造$kd$树:构造根结点,使根结点对应于$k$维空间中包含所有实例点的超矩形区域;通过下面的递归方法,不断地对$k$维空间进行切分,生成子结
点。在超矩形区域(结点)上选择一个坐标轴和在此坐标轴上的一个切分点,确定一个超平面,这个超平面通过选定的切分点并垂直于选定的坐标轴,将当前超矩形区域切分为左右两个子区域(子结点);这时,实例被分到两个子区域。这个过程直到子区域内没有实例时终止(终止时的结点为叶结点)。在此过程中,将实例保存在相应的结点上。
通常,依次选择坐标轴对空间切分,选择训练实例点在选定坐标轴上的中位数为切分点,这样得到的$kd$树是平衡的。平衡的$kd$树搜索时的效率未必是最优的.
算法:构造平衡$kd$树
输入:k维空间数据集$T=\{x_1,x_2,\dots,x_N\}$,其中$x_{i}=\left(x_{i}^{(1)}, x_{i}^{(2)}, \cdots, x_{i}^{(k)}\right)^{\mathrm{T}}, \quad i=1,2, \cdots, N$。
输出:$kd$树。
(1)开始:构造根结点,使根结点对应于$k$维空间中包含所有实例点的超矩形区域;
选择$x^{(1)}$为坐标轴,以$T$中所有实例的$x^{(1)}$坐标的中位数为切分点,将根结点对应的超矩形区域切分为两个子区域,切分由通过切分点并于坐标轴$x^{(1)}$垂直的超平面实现。
由根结点生成深度为1的左、右子结点:左子结点对应于坐标$x^{(1)}$小于切分点的子区域,右子结点对应于坐标$x^{(1)}$大于切分点的子区域。
将落在切分超平面的实例点保存在根结点。
(2)重复:对深度为$j$的结点,选择$x^{(j)}$为切分的坐标轴,$l=j(mod ~k)+1$,以该结点的区域中所有实例的$x^{(j)}$坐标的中位数为且分点,将该结点对应的超矩形区域切分为两个子区域。切分由通过切分点并于坐标轴$x^{(j)}$垂直的超平面实现。
由该结点生成深度为$j+1$的左、右子结点:左子结点对应于坐标$x^{(j)}$小于切分点的子区域,右子结点对应于坐标$x^{(j)}$大于切分点的子区域。
将落在切分超平面的实例点保存在该结点。
(3)直到两个子区域没有实例点存在时停止,从而形成$kd$树的区域划分。
搜索$kd$树
利用$kd$树可以省去对大部分数据点的搜索,从而减少搜索的计算量。
给定一个目标点,搜索其最近邻。首先找到包含目标点的叶结点;然后从该叶结点出发,依次回退到父结点;不断查找与目标点最邻近的结点,当确定不可能存在更近的结点时终止。这样搜索就被限制在空间的局部区域上,效率大为提高。
算法:用$kd$树的最近邻搜索
输入:已构造的$kd$树;目标点$x$;
输出:$x$的最近邻。
(1) 在$kd$树中找出包含目标点$x$的叶结点:从根结点出发,递归地向下访问$kd$树。若目标点$x$当前维的坐标小于切分点的坐标,则移动到左子结点,否则移动到右子结点。直到子结点为叶结点为止。
(2)以此叶结点为“当前最近点”。
(3)递归地向上回退,在每个结点进行以下操作:
(a) 如果该结点保存的实例点比当前最近点距离目标点更近,则以该实例点为“当前最近点“。
(b)当前最近点一定存在于该结点一个子结点对应的区域。检查该子结点的父结点的另一子结点对应的区域是否有更近的点。具体地,检查另一子结点对应的区域是否与以目标点为球心、以目标点与“当前最近点”间的距离为半径的超球体相交。如果相交,可能在另一个子结点对应的区域内存在距目标点更近的点,移动到另一个子结点。接着,递归地进行最近邻搜索。如果不相交,向上回退。
(4)当回退到根结点时,搜索结束最后的“当前最近点”即为$x$的最近邻点。
如果实例点是随机分布的,$kd$树搜索的平均计算复杂度是$O(log N)$,这里$N$是训练实例数。$kd$树更适用于训练实例数远大于空间维数时的$k$近邻搜索。当空间维数接近训练实例数时,它的效率会迅速下降,几乎接近线性扫描。
$k$近邻算法
1 | class KNN: |
$kd$树的实现
1 |
|
参考文献
统计学习方法. 李航
https://github.com/fengdu78/lihang-code/blob/master/%E7%AC%AC03%E7%AB%A0%20k%E8%BF%91%E9%82%BB%E6%B3%95/3.KNearestNeighbors.ipynb